新闻搜索
你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热点新闻

问题建筑要看“骨科医生”

来源:中国建筑加固改造与病害处理网 浏览:1685次 发布日期: 2013-01-23 11:44
 

宁波塌楼事故敲醒警钟

问题建筑要看“骨科医生”

·广东建设报记者 胡玉萍

上月中,宁波市江东区一栋六层高居民楼突然倒塌。该房建于1989年,预制板结构,设计寿命50年,却在23年的“壮年”轰然夭折。塌楼的原因是什么?建筑如何才能实现“可持续安全”?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行业专家。

房屋加固亟待重视

    据分析,徐戎塌楼的原因和该楼房薄弱的建设基础有很大关系,这栋建于80年代的砖混建筑结构较为脆弱,加上身处宁波的严重沉降地层上,土质较不稳定,而居民对房屋的改拆和装修,最后给了这栋“壮年”楼房的致命一击。

可以说,徐戎的塌楼案例只是现在建设化大潮席卷而至后的一个个案,也是大干快上急进建设观的必然结果。上世纪8090年代,土建项目需要随着经济发展迅速增加,而技术的欠缺遗留下了很多“楼脆脆”,所以才有“23岁”塌楼的悲剧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何加固房屋,提高建筑物的安全系数亟待引起重视。

对于广东省,特别是广州市而言,宁波的塌楼事故尤为有借鉴意义。广州市内广泛分布的软土层给土建施工带来诸多隐忧。仅在珠江新城的地下就有不少超过20米的软土层,而当年建设时各楼各自为政,未从整体上对该区域进行地质灾害防治,导致楼与楼之间的区域地基沉降不可避免,最终可能出现塌陷。去年,市政路地陷事故不断,虽然尚未出现塌楼的情况,但也要引起高度重视。

还有一些建筑物,由于建造标准低,结构安全隐患也是不容忽视的,以北京师范大学(珠海)附属高级中学为例,它的前身是华夏学校,在教学楼使用数年后产生了质量问题,并且随着建筑相关规范的改变,建筑物各项指标均达不到现有规范的要求,存在安全隐患于是,该校6年前对校内十多栋建筑物进行加固招标。

建筑物的“骨科医生”

不仅是上世纪8090年代建成的房屋,因为建设方的把关不严、技术水平、设计缺陷、材料质量等原因,现在建成甚至建设中的房屋也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,需要及时发现问题,把危险遏制在源头。

一栋21层高的大厦,已经封了顶,马上竣工了,验收时却发现9层的所有混凝土强度太低,怎么办?这个问题去年发生在内蒙古的鄂尔多斯。拆掉9层以上的12层面积再重建,投资巨大;若直接加固其加固结构与强度较低的混凝土不能很好的粘接,完全不能解决承载力要求,而且无法满足耐久性的问题。

“施工的要求简单明确——替换9层全部的柱、剪力墙、梁、板、的混凝土,但难度非常大,在国内的加固行业尚无先例。”广州市胜特建筑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如军表示。

这个可以代表国内加固行业最新技术水平的工程专业术语叫做托换,在记者深入了解后,用通俗的语言可以这么理解:在8层做一个下托盘,10层做一个上托盘,中间利用垂直主副支撑转移,把建筑物本身的承重传在新建的上下托盘上,用上下托换及主副支撑实现大厦上、下部分的传力,这样9层不再受力,可以进行混凝土的置换施工。施工完成后,同样原理再实现通过荷载的整体转换传力,拆除新增的托换结构就相当于给大厦换了一个“腰”。

如果说建设行业是建筑物的生命赋予者,那么,加固行业就是建筑物的“骨科医生”,抓住最关键的问题,从源头保证建筑物的生命力和健康值。

绿色加固前景广阔

中国是全球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,每年新建建筑面积达20亿平方米,相当于消耗了全球40%的水泥和钢材。而每年大量拆除的建筑物,使建筑物的平均寿命缩短为2530年,远低于英国的132年、美国的74年。据不完全统计,每年拆除的建筑物当初曾耗损上百亿元建筑材料、1183万吨原煤,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达4亿吨。

相比之下,如果对这些需要拆除的建筑物进行加固改造维修,花费的仅是几百万的施工费,但换来的是几十年的建筑寿命。同时,工程量小、耗费的建材及能源资源少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少,未尝不是建筑物长寿的一条绿色之路。

原北京交通大学的唐业清教授从80年代初就一直从事建筑物病害治理的研究,从2004年至今参与多项专业工程规范的编制和编写工作。他对记者表示:“随着我国土地资源的稀缺,大量建房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,改革开放后30年来的建筑物慢慢的步入中老年化,有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,以后不会轻易拆除旧建筑,而是根据需求对旧建筑物通过加固改造托换重新得到使用。加固改造行业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,该行业具有有广阔的市场前景。”